牛頓如何以光的粒子學說來解釋光的折射現象?他的解釋是對的嗎?
牛頓的解釋:
牛頓以光的微粒學說(Corpuscular Theory of Light)來解釋光的折射現象。他認為光是由高速移動的粒子(微粒)組成,當光粒子從一種介質(如空氣)進入另一種介質(如水或玻璃)時,會受到介質的吸引力影響,導致速度改變並產生折射。
1. 光粒子進入較密介質時加速
- 牛頓認為較密的介質對光粒子的吸引力較大,因此當光從空氣進入水或玻璃時,光粒子的速度會增加。
- 由於速度增加,根據他所推測的動量變化,光粒子的運動方向會發生改變,使得折射角小於入射角(光線朝法線方向偏折)。
2. 光粒子進入較疏介質時減速
- 當光粒子從較密的介質(如水)進入較疏的介質(如空氣)時,由於吸引力減弱,光的速度減少,因此折射角會大於入射角(光線遠離法線)。
牛頓的解釋正確嗎?
牛頓的微粒學說在某些方面能夠解釋光的直線傳播、反射等現象,但在折射現象的解釋上是錯誤的,因為現代光學實驗證明:
- 當光從空氣進入水或玻璃時,實際上光速是減慢而不是加快。
- 惠更斯的波動學說(Huygens' Wave Theory)正確地預測了光的折射定律(即斯涅爾定律,
n1 sinθ1 = n2 sinθ2
),並且能夠解釋光速在密介質中變慢的現象。
-
不完全正確。
牛頓的微粒學說能夠解釋光的反射現象,但在折射方面,他假設光的速度在較密介質中增加,這與現代波動光學和電磁理論(馬克士威方程組)所證實的結果相反。根據波動理論,光的折射是因為光在較密介質中的速度變慢,導致波前的重組,使光向法線方向彎折。因此,牛頓的微粒學說無法正確解釋折射現象。
不過,牛頓的理論在當時仍然有很大影響,直到19世紀初楊氏(Thomas Young)的雙縫實驗與菲涅耳(Augustin-Jean Fresnel)的波動理論證明光具有波動性,牛頓的微粒學說才逐漸被淘汰。
- 現代物理(如量子力學和電磁理論)證明光是電磁波,其傳播速度在較高折射率的介質中較低,與牛頓的假設相反。
因此,雖然牛頓的微粒學說在當時影響深遠,但它對折射的解釋與現實不符,後來被波動學說和電磁理論取代。
牛頓對光的折射解釋
牛頓如何以光的粒子學說來解釋光的折射現象?
牛頓以光的微粒學說(Corpuscular Theory of Light)來解釋光的折射現象。他認為光是由極小的粒子組成,這些粒子以高速直線運動,並遵循牛頓力學的規則。
對於折射,他的解釋如下:
- 速度變化: 當光粒子從一種介質(如空氣)進入另一種較密介質(如水或玻璃)時,光粒子會受到該介質的引力影響,因此速度增加。
- 方向改變: 牛頓認為光粒子進入較密介質時,因為速度變快,而根據類似於拋體運動的原理,光粒子軌跡會改變方向,使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。
動量守恆在牛頓的折射理論中的應用
牛頓利用動量的分量守恆來解釋折射現象:
- 法線方向的速度變化: 牛頓假設較密介質對光粒子施加一個吸引力,使其垂直於介面的速度分量(v⊥)增加。
- 切線方向的速度變化: 在沒有外力作用下,光粒子沿著介面平行方向的速度分量(v‖)應保持不變,即:
\(m v_∥^{空氣} = m v_∥^{水}\)
由於 v⊥ 增加而 v‖ 不變,因此光的運動方向會發生改變,使光向法線方向偏折,即折射角小於入射角。
牛頓的理論是否正確?
不完全正確。 牛頓的理論在當時雖然有影響力,但後來的實驗發現:
- 現代物理證明光在較密介質中的速度減慢,而非牛頓所認為的增加。
- 波動理論透過惠更斯原理與費馬原理推導出正確的折射定律:
\(n_1 \sin θ_1 = n_2 \sin θ_2\)
其中 n = c/v
為折射率,表示光速在密介質中較慢,而不是較快。因此,牛頓的微粒學說無法正確解釋折射現象。